抗战根据地兵器制造业改进手榴弹的生产工艺与研制多用弹的故事 二维码
225
发表时间:2015-09-09 00:05来源:汽车航空航天工程 抗日根据地早先制造的手榴弹填充的是黑火药, 爆速低、杀伤力小。为了提高手榴弹质量,各根据地兵工厂积极探索改进办法。1943年, 陕甘宁边区紫芳沟化学厂总工程师钱志道根据技术资料调整了硝硫混酸的配比, 生产出强棉( 即含氯量高的硝化棉) , 将其装入手榴弹, 以增强杀伤力。该手榴弹爆炸声巨响, 具有相当的震慑作用, 在1944 年8 月保卫边区的爷台山战斗中显示了效力。晋察冀边区兵工厂用含硝化甘油的朱迪生炸药制造手榴弹, 也大大增强了其爆炸力。此外, 各根据地还从各个方面对手榴弹的制造工艺作了改进。如将麻尾手榴弹改为木柄手榴弹, 便于投掷; 改进弹壳, 增加爆破碎片, 提高杀伤力; 改进发火装置, 提高发火率; 改进延期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 提高延时准确性。经过不断改进生产工艺, 根据地手榴弹的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手榴弹在战场上的大量使用, 发挥了其显著的功效。如1940 年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攻打马公店日军据点时, 起初由于墙高圩深, 屡次进攻均未奏效。后该旅集中一个营的兵力, 向敌据点猛投了数百枚手榴弹, 终于克敌制胜。 战时新四军第一师兵工厂在生产迫击炮炮弹的基上, 还研制出一种多用弹。它主要是通过改造炮弹引信, 使其可以根据需要, 任意当作手榴弹、地雷、枪榴弹和炮弹使用。具体用法有四: 一是把弹的保险销拔除, 将引信撞针在地上或在枪柄上敲击一下, 使底火帽受撞击后立即发火, 火苗再引燃导火索, 即可当作手榴弹投掷出去; 二是不装导火索, 将弹的保险销拔掉埋入土中, 在撞针上置一木板, 洒上泥土, 当敌军士兵踩中或车辆轮子压上木板时, 撞针即撞击底火帽,引起爆炸, 此弹便发挥了地雷的作用; 三是不装尾管或将尾管拧下, 拔除保险销, 即可插入枪榴弹筒发射, 当枪榴弹使用; 四是欲使该弹发挥炮弹作用时, 将其保险销拔掉, 放入炮筒内发射, 不仅爆炸声大, 而且弹片从上空落下, 具有较大的杀伤力。由上可见, 战时根据地开展兵工生产虽然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 但广大兵工技术人员自力更生, 艰苦创业, 克服原料匮乏、相关工业基础薄弱、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 无论是在枪炮改进, 还是在弹药制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解决人民武装的军火补给作出了重要贡献。
文章分类:
兵器史话
| 科航岛 关注我们“视频号、公众号” 网站所提供的资料信息,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决议和商业投资。文章与视频归作者和作者单位所有,内容不代表科航岛观点和立场。图片有水印,仅为网站所需。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30天内处理。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科航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