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航空工业的发展 二维码
787
发表时间:2016-06-21 20:16 中国的近代航空活动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西方的大量学说涌人闭关自守了几千年的中国,新的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内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天津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李宝、刘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北京南苑建立了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4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并报效祖国。如筹建广东航空学校的谭根和杨仙逸等。还有历汝燕从澳洲买回两架飞机,在国内进行飞行表演活动,并且为革命政府服务。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国华侨冯如,他于1910年独立设计、制造了飞机(见图1),并亲自驾驶参加了当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各国飞行家的飞行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国在早期世界航空史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于1911年回国,冯如是当时中国最有成就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1911年他偕助手带着自己在美国制造成功的飞机回国,就任广东革命军政府飞机队队长,1912不幸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民国政府立碑誉其为“中国始创飞行大家”。1913年3月,北京政府在南苑设立了一个飞行教练班和一个很小的修理工厂;9月,成立了南苑航空学校,聘任学成回国的潘世忠为飞行教官(见图2)。 图1-1910年冯如和他制造的飞机 图2-1913中国早期飞机家潘世忠 在众多先驱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1918年,北洋政府海军部在福州马尾设立飞潜学校,又在海军船政局设立海军飞机工程处,如(图3)所示,由巴玉藻和王助等负责制造飞机,同时兼任飞潜学校的教学工作。工程处的职工一度达到300多人。 图3-1918年的福建马尾飞机工程处 1928年,海军飞机工程处更名为海军飞机制造处。在1922年至1925年间,在哈尔滨、保定和上海等地方都制造过飞机。1927年,在经费不多、设备简陋的情况下,上海虹桥航空工厂成立了。虹桥航空厂仿造外国的飞机性能并不比买来的飞机差,但价格只有国外飞机的几分之一。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32年5月,在南京的首都航空工厂设计制造“巴侨”号飞机,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飞机,起飞质量达2363kg,航程达2414km。1934年,云南航空工厂设计制造了轻型教练机。1936年,朱家仁在苏州设计制造了“苏州”号双翼教练机,其飞行性能良好。 1931年2月,南京国民党政府海军部将飞机制造处从福州马尾搬到上海高昌庙,合并到江南造船所。制造处在福州时,由巴玉藻任处长;后来由王助任处长,搬上海后由曾贻经任处长。搬到上海后,曾一度发展到较大的规模,年产飞机达到60架。1933年,制造处制造了“江凤”号飞机;1934年,设计制造了“宁海”号舰载机;在1935—1936年,制造了多种教练机,还准备仿造665马力(1马力=735W)的道格拉斯侦察机和全金属飞机。从20年代起至30年代后期,飞机制造处制造出多个型号的飞机,以水上型、教练型飞机为多。 抗战爆发后,海军飞机制造处奉命于1937年搬到成都,划归航空委员会管理,并改组成第八航空修理厂。一个历史最悠久,最有成绩的航空工厂,由于战乱等原因,不但没能发展,反而就此寿终正寝。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40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工厂的多次搬迁流离,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少量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博基础已荡然无存。 | 科航岛 关注我们“视频号、公众号” 网站所提供的资料信息,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决议和商业投资。文章与视频归作者和作者单位所有,内容不代表科航岛观点和立场。图片有水印,仅为网站所需。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30天内处理。 本声明:最终解释权归科航岛 |
|